首页 快讯 > 正文

一座古桥,一抹乡愁!梁平七间桥的时光记忆

一座古桥驾于碧波之上一段时光流转于闹市之中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 兴盛于宋在梁平屏锦镇就有一座清末古桥——七间桥据《梁平县屏锦镇志》记载七间桥修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由邑人李光祖建造,是屏锦附近乡民往返梁山、回龙、垫江等地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远眺屏锦镇七间桥由于过往行人众多且常在桥上歇息、纳凉一些商贩便在桥面上搭建起七间小屋做起了买卖七间桥由此得名后也简称为“七桥”

七间桥为四个石礅支撑起来的三孔石拱桥,下部石台,上部石拱,桥面为沥青路面。主桥长25米,南北分别连接着318国道和渝巫路省道。桥面宽5.30米,中间路面宽4.70米,东西两侧护栏为1米高的石栏杆。上下游的桥身上均被石灰粉刷过,并涂有红五星2个,桥面距河床高约10米。七间桥呈南北走向,桥下水流自西向东汇入长江。

屏锦镇七间桥,桥身上的红五星清晰可见。七间桥没有钢筋混凝士的气派也没有雕龙刻凤的华丽只有朴实敦厚的石板静静地书写着它自己的历史据当地老人介绍,该河段建桥之前,只是河中间有几块跳蹬石供两岸乡民来往通行,遇河水上涨便无法通行。此桥建成后,河的南北两岸乡民不再因天气原因而交通受阻,极大地方便了屏锦镇及邻近县乡的人员往来。尤其是七间房的修建,以及由此兴起的商贸往来,更是促进了屏锦镇的集市繁荣和文化发展。1950年,七间桥成为当时连接渝梁公路(现渝巫路)和川鄂公路(现318国道)的唯一桥梁,是过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要道,桥上七间房和商贩摊位因此被清除,七间桥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屏锦镇七间桥七间桥建成初期,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朱家桥,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据传,七间桥动工之初,一位衣衫滥楼的男子向修桥工头讨要活计,想要参与修桥,被工匠们拒绝。之后,男子在附近遇到一朱姓的好心老奶奶,得到热情招待,为报答朱奶奶,男人为其打造一口猪石槽,石槽上宽下窄,长三尺,宽一尺半,高一尺,且纹路清晰,内部挖空,开口朝上,槽底内部略微凸起,整个猪槽石呈条形元宝状。离去前叮嘱朱奶奶说:“这口石槽,如果有人要来买,你尽管高价售卖。”两个月后,七间桥修建接近尾声,缺少最重要的一块顶端尖石,难倒了众工匠。朱奶奶听闻后,便献上自家的猪石槽,恰好完全契合,工匠纷纷赞叹其为“神石”。为答谢朱奶奶的解危之恩,工匠们决定将修建好的石拱桥取名为“朱家桥”。屏锦镇七间桥,行人正从桥上经过。直到1952年,在修复完善此桥时才将其更名为“七间桥”,竖立“七间桥”字样的石碑于桥的北端。石碑高2米,宽1米,碑面上部正中间有红色五角星,红五星两侧均有红色的半弧形线条装饰,红五星下面竖排写着“七间桥”三个大字,碑体右下角写明了立碑时间。

1982年7月,受恶劣天气影响,屏锦遭遇大水灾,致渝梁公路(现渝巫路)七间桥南端一隅被洪水冲垮,交通中断。当地政府于1983年修复后,又在七间桥下游200米处修建了一座新的钢架结构公路桥。于是,现在的七间桥就成为了镇乡居民赶集、纳凉、集市通行之用,曾经的交通主体功能被新桥替代。

如今

走在七间桥上

在不经意间放慢脚步

轻轻地抚摸着那斑驳的桥身

会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沧桑感

如同在聆听一位老者

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一桥枕清梦 人间世日长七间桥就这样静静伫立着渐渐成为当地一道别有韵致的风景供图:梁平文旅委

关键词: 恶劣天气 清晰可见 文化发展 物资运输 至关重要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