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广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不久前,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落幕,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家政技能大军。正是通过“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无数普通人借此圆梦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成,广东天然气主干管网通达21个地市,这条跨越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的绿色能源“大动脉”,将更有力保障千家万户的火气。

依托“数字广东”改革优势,广东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大屏幕上,风险点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安全防线不断加固夯实。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从风险防范到社区环境,从“急难愁盼”到柴米油盐,十年来,广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提升。

获得感成色更足

“三项工程”成民生金字品牌

“财政给我们村投了2000多万元,用于新修柏油路、小公园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信我们‘珍珠’会更加发光发亮。”韶关市翁源县珍珠村党支部书记刘新发看着美丽的乡道,不禁由衷感叹。

广东始终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稳定投入机制。

坚持“小切口大变化”,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

教育是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年来,省财政投入超过150亿元支持本科、高职院校扩学位,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省地市全覆盖。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重要领域,连年预算安排超千亿元用于全省农林水支出,推动全省于2021年底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为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广东出台系列措施,专门用于办好人民群众“喝好水、走好路、读好书”等多项实事。2021年,广东明确省财政在持续加大投入、落实好2019年出台的系列政策基础上,5年再新增安排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带动消费、提振经济。广东切实把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00万人。

截至2021年,全省就业人数7072万人、约占全国1/10,农民工总量4219万人,其中本省籍农民工1919万人,外省籍农民工2300万人、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32.3%。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就业大省,广东为稳定全国就业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脱贫人口,广东下功夫做好跟踪帮扶,努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广东。截至今年上半年,外省脱贫人口在粤务工规模达408.5万人,占东部8省市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数45%。

“00后”独龙族小伙儿巴澳胜已来广东两年,得益于省级劳务协作,他和老乡们每年乘坐免费专列来粤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家脱贫了,生活越来越好。等再工作几年学好了技术,我想回家乡创业。”

十年来,广东创新探索实践,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以新的实招硬招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从事的是具有创造的工作,永远都有需求、永远不会过时。”“80后”肇庆大厨谭志军说,“年来,‘粤菜师傅’工程提供大量无门槛、低门槛培训,帮助更多人掌握烹饪技能、解决就业;如今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希望通过打造餐饮品牌和台,让家乡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技能培训着手,“三项工程”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加快致富奔康,目前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一系列政策措施着眼于人、主体是人、目标在人、落实到人,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三项工程”也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成才机会。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加快建设,推动形成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804万,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随着“三项工程”的深入实施,产业融合活力迸发,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也持续加快。目前,全省建成61条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各地创建598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一批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相继涌现。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十年来,广东居民收入水大幅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长81.5%、111.6%。

幸福感更可持续

底线民生保障水居全国前列

日前,广东实验中学举行云城校区启用仪式,正式迎来首批200多名新生,与此同时还有多所新开办学校“迎新”,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事业,与民生福祉紧密相关。年来,广东建立健全“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通过推出民生导向的政策举措,办好一件件惠民生、解民意的具体事项,让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年来,广东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系统谋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实施“新强师工程”,推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整合珠三角地区优质资源,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培育创建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满足适龄儿童“上好学”的需求……广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靶向”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全省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按照“一盘棋”思路,广东统筹资源,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校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目前,广东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146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有力支撑广东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并历史地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高等教育完成大跨越。

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十年来,广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700多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医疗是民生之需。十年来,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战略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水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9.31岁,已达发达国家

打造高地提升整体实力。年来,广东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

强基层便民就医疗。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均衡布局,广东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组建74个城市医疗集团、428个专科联盟、12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互联网+医疗健康”更加便民惠民,50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进一步探索未来智慧医院发展路径。全省90%二级公立医院、100%三级医院基本实现“一键诊疗”服务。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口大县的47家中心卫生院全面升级至县级医院水,并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目前,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以前经常要出远门就医,很不方便。专家来到饶后,我们可以就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潮州饶县妇幼保健院,时常能听到群众对医疗环境的点赞。

补短板、强弱项,广东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等项目,进一步将宫颈癌防治关口前移,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单位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

社会救助是民生之根。十年来,广东积极落实落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相关政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跃居全国前列。

中山市三角镇居民梁叔不幸罹患白血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民政部门及时为梁叔发放市级特殊临时救助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广东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同时,不断加大对生活困难未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的救助帮扶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临时救助。2022年1月至9月,全省就开展临时救助7.04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逾1亿元。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广东持续推动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文件,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织密扎牢兜底保障制度网,推动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安全感更有保障

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

今年夏天,广东“龙舟水”比常年偏多六成,6月中旬,全省出现持续暴雨到大暴雨。省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西江、北江以及省内重点水利工程的现场影像和水文数据。随着各河流水位回落,全省防汛应急响应等级逐级调低,值守人员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支撑这一系列工作高效运转的,正是广东建立的常态化风险研判机制。机构改革以来,广东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应急值守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应急处置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应急指挥卫星通信指挥车、集群对讲机、无人机、智能单兵终端“四合一”等机制,从应急响应发布到应急救援处置,搭建起新时代“三防”工作体系。

瞄准“三防”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广东出台防汛防旱防风条例、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工作规则等地方法规,及时修订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推进“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地结合实际,纷纷以制度形式固化经验做法。借助科技手段,年来,广东形成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实现从省到村的上下联动和相关部门的左右贯通,应急一键通APP可立即发出应急响应提示,预报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直达基层一线。

年来,广东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成全省13万个综合网格的基本划分、编码固定和置入“粤政图”,加快推进“粤安”社会治理云台和“雪亮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一个台管安”。省法院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条,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相继出台依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护航广东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创新事中事后监督,广东率先建成全国统一行政执法信息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台,推动行政执法更透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来,广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省上下“一盘棋”调度、“一张网”防控,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打赢一场场防疫硬仗。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村(居)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应对传染病疫情能力明显提升。疾控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省共建成P3实验室5间,省疾控中心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排查能力持续提升,各市疾控中心均具备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核酸检测、移动快速检测能力和全基因测序能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广东25家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医院已配备传染病床位10693张、重症床位2809张,77家县级公立医院配备传染病床位4534张、重症床位1146张。

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广东在十年民之所向、政之所为的坚守中成功应对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难忘瞬间

深入实施“三项工程”

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帮助劳动者提升粤菜烹饪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东以美食为媒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序幕就此拉开。

2019年9月,广东提出实施“广东技工”工程,以制造业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高素质技工队伍,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同年,我省推动实施“南粤家政”工程,突出诚信建设,完善行业标准,构建15分钟家政服务圈,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家政。

经过几年发展,“三项工程”逐渐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随着“三项工程”深入推进,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不断涌现,全省技能人才达1804万,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笃行不怠

各地涌现“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

端稳饭碗拓宽致富路

煎炒烹炸,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从几十方米的小铺子到名扬一方的“网红店”,“忠记云濑”小吃店老板陈冠忠说:“掌握一技之长,小事业也能做红火!”

技行天下,精彩人生握在手中。“00后”郑敬霖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夺得飞机维修项目银牌,还没毕业便收到南航的“绣球”,如今已如愿签约入职。

诚信家政,梦想之路由专业铺就。在“南粤家政”超市里,“婵姐”李秋婵成为广受欢迎的“金字招牌”,她还带动超700名老乡参加家政培训,谋求更好的生活。

把稳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年来,广东高位推动打造以“三项工程”为代表的就业品牌,加速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效落地,形成全社会稳保就业的强大合力。

自“三项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不断涌现。

通过“粤菜师傅”工程,老百姓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通过“广东技工”工程,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上技校人生一样精彩”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南粤家政”工程,我省建成基层服务站约600个,老百姓在家门口既可享受优质家政服务,又能找到工作机会。

通过“三项工程”这个“小切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更好解决,最终实现“大变化”。通过大量无门槛、低门槛培训,许多老百姓增收就业不再愁。不仅在广东,很多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的群众也因此脱贫奔康,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路。

聚焦乡村振兴、富民兴村,“三项工程”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广东已建成61条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串起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走出一条“舌尖上”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新的实践。

在实施“三项工程”过程中,广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热潮。随着厨师、技工、家政等人员的职业化水逐步提高,不少人荣获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端稳就业饭碗、拓宽致富道路。未来广东将继续以技能“小切口”解决就业“大问题”、满足民生“大需求”、促进产业“大发展”,发挥“三项工程”稳就业、促增收的“金钥匙”功能,更好造福人民。

奋斗身影

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获得者赖东生:

扎根乡村振兴的“教授级”粤菜师傅

南方日报:你是如何与“粤菜师傅”工程结缘的?如何深度参与其中?

赖东生:我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从医道路上,我一直认为优质的餐饮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次偶然发现顺德桑拿鸡“上蒸下煮”的技法既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又健康美味,于是我创办了优食坊餐饮集团。

我们从蒸汽设备、菜品研发、人员培训、技术输出、开店辅导等方面入手,推动这种健康粤菜进一步发展,不仅通过直营店推广粤菜健康餐饮理念,还通过蒸汽设备研发服务全国的蒸鲜餐饮企业,目前自主研发的设备已获得100多项国家专利证书。

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我们也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工作室,共同开展顺德“桑拿菜”标准化建设,研发蒸菜课程和订单班专属课程,并开展“粤菜师傅”蒸菜培训班。目前累计开展“桑拿菜”教育实训133期,受训人员超3000人次。

“粤菜师傅”蒸菜培训班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相比于传统粤菜,蒸鲜菜更容易控制选材、切配、摆盘、火候,更容易推广,也便于品控,容易在广大乡村进行复制。

今年我有幸获评广东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正高级职称,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依靠“粤菜师傅”工程,我们已经在乡村地区孵化200多家蒸鲜餐厅,打造了一批农家乐示范店。

南方日报:未来,为推动乡村振兴,你还有哪些计划?

赖东生: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参与“粤菜师傅”工程,助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我们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成合作意向,一同打造“粤菜师傅”工程“蒸领鲜”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店。

一方面粤菜烹调对食材品质要求高,尤其是蒸鲜菜;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优质食材的风味。同时,雷山县有很好的食材资源和旅游资源,与“粤菜师傅”的结合能够为当地生态产业打开销路、打破发展瓶颈。我们以农家乐项目为抓手就地取材,根据当地特色食材研发新菜式;同时推动当地种植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位于西江千户苗寨的“粤菜师傅”工程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将建成开业,我们计划3年内在黔东南州及周边地区开设100家连锁餐饮门店,对当地生态食材的年采购量预期达3亿—5亿元,预计增加就业岗位1万—2万人;5年内在贵州开设300家连锁门店,年采购量预期达9亿—15亿元,预计增加就业岗位达3万—6万个。

难忘瞬间

创新应用老年人“一证通行”核验系统

2021年1月28日,春运首日,“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正式亮相广东省汽车客运站长者绿色通道。这是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的新型适老化服务系统。利用该系统,老年人无须上网、无须使用智能手机,只须出示身份证原件或证件号即可在2秒钟内完成出入登记管理和核验健康码服务。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健康码”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在深入调研老年人急迫需求的基础上,经过30多个日夜的奋战,广东“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出炉,在全国率先探路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

对于老人而言,相比以前,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更贴心、更便捷、更安全和更通用。相比以往的人工核验,不仅通行时间有所压缩,也帮助节省人力成本;人、证、码“三合一”查验,系统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全程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安全。

医疗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交通枢纽站点、银行、酒店……如今,广东各地都可以见到该识别设备的身影,不仅为老年人出行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大幅减缓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压力,助力全省疫情防控工作。

笃行不怠

为长者提供更周全更便利服务

智慧养老服务工程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去年夏天,家住云浮罗定市双东街道的特困人员叶姨因心绞痛不能入睡,凌晨按下家庭养老床位配备的“一键呼叫”设备,市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台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看叶姨家中客厅的摄像头了解情况,立即拨打120,挽救了叶姨的生命。

年来,广东利用大数据赋能,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以及居家养老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多样服务:全国首创“一证通行”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服务功能;在“粤省事”台建设“尊老爱老服务专区”;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一项项“适老化”服务举措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开“粤省事”小程序,语音输入“我要办社保公积金”,系统会自动弹出“社保”“公积金”两项功能供用户选择和查询办理。

2021年1月20日,“粤省事”增设语音搜索功能。这是广东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又一实招。语音搜索功能推出后,老年人可通过普通话或粤语说出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减少反复输入查找的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语音搜索功能所依托的“尊老爱老服务专区”是全国首个移动端适老化服务专区。2020年12月31日,该专区在“粤省事”小程序正式上线,持续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为长者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上线两年来,“服务专区”的内容不断扩充,如今已包括乐享生活、便捷服务、地市服务三大板块。养老资格认证、高龄老人津贴、老人优待证……老年人常用业务均可进行一体化办理和进度查询。与此同时,为符合老年人阅读惯,专区采用大字体设计以及易于辨识的视觉色彩设计,通过简化页面操作减少老年人的阅读困难。

陈伯在“珠海智慧养老台”购买页面上手指轻点,便下单成功,只需静待养老服务“送进家门”。在大数据中心里,系统会显示陈伯所在位置,选择合适的服务商进行派单。

在深圳,长者随身携带一张智慧养老颐年卡,即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快速就医……卡片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精准定位长者养老服务需求,让长者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简便化操作,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未来,我们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推进智慧养老,惠及全省老年人群体。”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奋斗身影

广州市老人院信息中心主任江波:

开发更多适老产品 提供智慧养老新体验

南方日报:年来,广州市老人院在智慧养老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江波:2015年的时候,我们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单位”。为带给老人智慧养老新体验,院里的智能养老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护士站,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看每个老人的心率曲线、呼吸频率、是否离床等数据;在活动室,老人可以通过中医体质识别智能机器人,检测生成血糖、血脂、胆固醇等健康报告;在生活区,老人刷脸就可以进房间,通过声音控制电灯、窗帘等设备。床上的“智慧床垫”也可以24小时监测老人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一旦老人出现异常,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息。在公共区域,摄像头能捕捉老人的异常情况并实现智能判断,将跌倒事件及时告警,通知医生护士到场为老人做身体检查。

此外,通过服务数据的“全覆盖”,每个老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画像”,院内能够为他们制定个化养老服务方案。目前,大数据系统已经成功生成265万条工单,辐射在院1789名老人。养老服务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了,哪些养老服务流程需要完善也有了明确答案。

南方日报:智慧养老最早推行的时候,老人是如何适应的?

江波:三年前,我们开始试运行自主研发的养老机构综合照顾管理系统,建立了包括基础业务管理、个人照顾计划管理、移动端等业务在内的应用台,这些台能够全面覆盖老年人照护中的医疗、护理、康复、膳食、社工等业务工作。

当时,各项智慧养老产品也开始试点。首先是在院内试应用智能胸卡,当时有20位老人参与。佩戴上胸卡之后,老人的实时定位就会显示在电子信息屏幕上,防止他们走失。其次就是养老床位的试点,新型床头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卡,呼叫器与护理员的手机进行关联,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呼叫键,护理员即使身处其他楼层,也能收到提示信息。

当时,不少在院里居住了很多年的老人都觉得很神奇,时至今日,这些智慧养老产品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养老生活的一部分。

南方日报:如何继续推进智慧养老工作,进一步提升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波:我们已经开展了智慧养老体系的“前瞻”规划。目前,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全面纳入院发展“十四五”规划,未来计划将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服务各个领域,着力推进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后勤等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养老品牌,为更多机构以科技助力养老事业起到带头作用。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底线民生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事业 民生福祉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