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天天时讯:几步梯坎成就一碗重庆小面

“老板,二两杂酱面,少点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板,二两豌杂加蛋,麻辣,起硬点!”

从晨曦到午后,渝中区大溪沟菜市场的一条巷子里,一排靠墙的梯坎旁,随时都坐着一队吃面人。食客们喊面的说词,拌匀面的手法,无形中透露出“新”“老”面友的身份。

此地的人气、面香、海椒香只是缩影。还有无数重庆人的早晨,是被一碗重庆小面唤醒的。

>

一碗面打开的清晨

清晨5点半,大溪沟菜市场,梯坎面馆内率先亮起了灯,打破了这条小巷的静谧。

“60后”冬哥是这里的老板,他和老板娘配合娴熟默契,烧煮面水、现炒杂酱、现炖豌豆、调姜水蒜水。

>

老板娘亲自打调料

煮面水的热气氤氲开来,咕嘟嘟地冒起泡,同时也迎来了最早的一批食客。

>

冬哥在接待食客

尽管该店有内堂可就餐,但食客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坐外面——店对面有一排梯坎,食客以它当桌吃面。

“坐勒点才有感觉!”50岁出头的老唐就住附近,是这里的老熟客。他拌匀面的手法就能把人看馋——巧拌十几下,每一根面条都裹上了豌豆、杂酱,还有汪实的调料,以保证接下来每一口都是厚实的口感。

天色渐亮,更多居民、上班族前来吃面。清晨的喧嚣与烟火气,在“哧溜”的吃面声中打开。

你看,那位把面碗吃到见底的大哥,他夹着公文包离开的背影是如此的轻快与满足。

52年不变的面香

忙完早高峰,冬哥这才得了点闲,他向我们细数起了自家面馆的历史——52年间,这不变的麻辣面香,一直围绕在大溪沟菜市场周围。

该店最早的时候,要追溯到1970年初。说是店,其实是摊,老板娘的家人支棱了一个棚子,就摆在菜市场的斜对面。棚下摆了几张桌子,用煤炉灶和锑锅煮面,来的都是街坊邻居。

1985年,面店搬到了马路对面的那坡梯坎上,锅、灶、案台沿着梯坎顺阶而下,食客也沿着梯坎的另一边,或蹲或坐地吃面。小日子越来越好,吃着面,老街坊们总有摆不完的趣事和喜事。时代发展,冬哥也有了招牌意识,因这坡梯坎,有了“梯坎面”这个名字。

2008年,这坡梯坎周边要拆迁建设,面店就搬到了如今菜市场拐进来的这个巷子里。让冬哥夫妇最欣喜的是,这个面馆的对面,有一排靠墙的梯坎,“有梯坎,这才名副其实嘛!”

小面、豌杂面、杂酱面、凉面(夏天),这些年来,菜单上几乎没增加过新品。冬哥夫妇从老一辈手中接过面馆时,传承的理念就是:坚持把一种美食做到最好。

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几年来,顺着网络的东风,这家藏在老巷子里的面成了“网红”。时不时的,吃面的队伍能从巷头排到巷尾。

这不,上午11点,新一波吃面高峰到来,队伍又排到了巷尾,甚至有不少拎着行李箱来吃面的身影。

>

拖着行李箱来吃面的顾客

“我刷短视频看到的,下了高铁就赶过来啦。”来自成都的小伙子说,想吃重庆的小面已经很久了。一上午,来自西安、郑州、广州等城市的游客络绎不绝。打卡最正宗的美食,是他们不惜迷路也要达成的执念。

不论再忙,老板娘都是亲手打调料,十几种调料在她手里,从比例到顺序,都娴熟有序。负责接待的冬哥,对这样的盛况也习以为常,他甚至练就了“渝味普通话”,“麻拿(辣)”“勒(这)个”等词汇不时蹦出。

正如食客从老街坊为主到现在的外地游客不断,时代在发展,冬哥夫妇在坚守的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今年,开通了自己的抖音号,空了就给粉丝们摆一下美食龙门阵。老手艺人通过网络平台,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店里的招牌豌杂是啥味道?这是评论区里没吃过的网友最好奇的问题。我们替大家尝了尝:豌豆 糯、杂酱醇香(土猪肉炒制)、面条劲道,除了鲜香的麻辣味,其芝麻酱香尤其浓郁。呼完面条,碗底还有许多大粒的杂酱,一点点挑来吃完,方解意犹未尽之感。

>

记者品尝豌杂面

>

扫码观看记者现场试吃

美味贴士

梯坎面

地址:渝中区大溪沟菜市场旁

营业时间:6:00~14:00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见习记者 柏雨欣/文记者 蹇汶佑/图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关键词: 街坊邻居 意犹未尽 这个名字 网络平台 慕名而来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