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世界动态:赛龙讲龙育龙 文化代代“船”承

在荔湾泮塘,村民李凯帆乐此不疲地与大家分享龙舟文化;在海珠龙潭,扒仔李伟俊回忆起儿时被父辈抱上龙舟的往事历历在目;在天河猎德,一支英姿飒爽的“玫瑰女子龙舟队”打破传统;在天河车陂,“育龙计划”不断孕育新一代龙舟传承“小龙人”;在白云鸦岗,老少齐参与,扒龙船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

这一幕幕的背后,是端午扒龙舟这一习俗在广州各地吐故纳新,接续“船”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一生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故事吧。

上漖龙舟制作基地龙船世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村里的传统龙是用坤甸木打造的,有时遇到太阳,晒过一阵后就能闻到木头香味。

三四岁时,小孩子由父辈抱着上船,感受龙舟习俗;等到上小学,就差不多能自己上船扒龙舟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冯嘉健、李伟俊·龙潭村

五年一班龙舟班由45个成员组成,成立两年多来,他们走进祠堂,寻访龙舟根脉,听故事,了解龙舟底蕴。画龙舟,讲龙舟,做龙舟工艺品、参加船坞起龙,练习划桨技能,扒龙舟,参加龙舟竞赛……全过程感受龙舟文化魅力。开学典礼上“小龙人”面向全校进行“育龙计划”系列活动分享,“育龙计划”队员暑假期间参加每周一次的扒龙舟训练。

——董太妹·车陂小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猎德就打破了“女子不得上龙船”传统观念,组建了第一支女子龙舟队,后来因种种原因,队伍解散了。2019年,猎德女子龙舟队“重出江湖”,并取名为“玫瑰女子龙舟队”。目前队员人数达60人且年龄跨度超过30岁,可以说是两代人同坐在一条龙船上了。

——李笑芳·猎德村

是我爷爷给我播下了对龙舟文化热爱的种子。从记事起,端午时分,爷爷就担着一条凳子,带着我到涌边睇龙船,讲各种关于龙船的故事。每次都好开心,印象好深刻。爷爷深谙各种乡村事务,把它们悉数传给了自己这个孙辈。到现在,我参与泮塘龙船事务已有20余年,研究龙舟文化也有10余年了。

——李凯帆·泮塘村

从河中到河岸,从人物到建筑,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情景,无不充满各种各样的故事、造型,以及车陂风俗传统的精髓——人情味。尤其能够给予同学们心灵慰藉的情感温度,从而带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与创造。

——杨琼·东圃小学

我从小就喜欢追着龙船看,家人也曾是“扒仔”,扒龙船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因为热爱,我在40多岁时成为村女子龙舟队队员,还和队友一起在2019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绩。运动使人快乐,一快乐就感觉自己年轻了。

——邓婉梨·鸦岗村

我的爷爷是龙舟手,我的爸爸也是龙舟手,如今这把龙船桨传到了我的手里,我也要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石牌村正以这种老带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生生不息。

——池俊霖·石牌村

石楼东约“大乌龙”龙头

闹龙

龙潭村:父辈带着孩子扒龙船,让文化代代传承

从小抱上船泡泡龙舟水

回忆起儿时跟着父辈一起扒龙船的经历,龙潭村村民冯嘉健记忆最深刻的是龙舟散发的木香,“村里的传统龙是用坤甸木打造的,有时遇到太阳,晒过一阵后就能闻到木头香味。”冯嘉健说。

龙潭村扒龙船习俗把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今年33岁的冯嘉健是村里篮球队队长,这支队伍既打篮球也扒龙舟,所以“篮球队”就成了龙舟队的名字。今年五月初起,他便拉着队员们开始恢复龙舟训练。“差不多每周两次,有时候打完篮球就直接在码头集合上船训练了。”冯嘉健站在涌边指向泊在水中的龙舟说:“大家都对龙舟有一样的热爱,那艘杉木做的标准龙就是篮球队筹钱买的。”

1995年出生的队员李伟俊在村里消防站工作,是队里年纪最小的。在他印象里,端午扒龙舟的场面比过年还热闹,“过年只是走自己亲戚,扒龙舟是村与村之间串门,非常热闹。”李伟俊介绍道,一般都是三四岁时,由父辈抱着上船感受龙舟习俗,等到上小学差不多就能自己上船扒龙舟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李伟俊一边说一边指着身边同为消防站工作人员的村中长辈说:“当时就是他们抱我上船的。”

在冯嘉健看来,扒龙舟习俗把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有点像村里的大型‘团建’活动”。他笑着比喻道,尤其是在采青、“送龙”等安全性相对高的仪式,村民们都抢着带上孩子登上龙舟感受一番。

龙潭村扒龙船

6月17日,龙潭村举行了采青仪式,当天冯嘉健带孩子去打疫苗,没赶上热闹的现场。涌下3条传统龙和3条标准龙上坐满了人,同时,古村边榕树下挤满了围观的村民和街坊。

龙舟上老中青三代人皆有,小孩多由父辈陪同上船。村民黄先生告诉记者,跟自己一起上船的是12岁的儿子,“我们打小就跟着父辈上船,虽然之前停了几年,但是传承不能断,所以带着儿子一起扒龙船。”在涌边等待上船的村民谭先生,夫妻俩带着的三个月大的宝宝可能是现场年纪最小的观众。“等会是带我外甥上去,我家娃不上去,因为还太小了。”谭先生笑着说。

龙潭兴仁龙狮会会长姚竞邦也带着自己2020年10月出生的儿子一起登上龙舟。“他是第一次参加,抱他上来感受下龙舟的氛围。”姚竞邦说,龙舟文化习俗的“接力”不能断,等儿子长大了,就跟父辈带着自己扒龙舟一样,带着他扒龙舟。

讲龙

泮塘村:“80后”村民为龙舟文化推广带来新活力

吸纳新血液为文化“带货”

每年荔湾泮塘起龙、扒龙船的时候,都有一位“80后”村民向记者们说起泮塘龙舟的各种古仔,他就李凯帆。从龙船造型的区分,到村民以船会友的趣事,再到龙船柬的写法,这位后生一提龙舟就滔滔不绝。一般来说,能讲得出龙舟二三事的,多是村中长者,李凯帆不仅懂得多还乐于分享,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推广为荔湾龙舟文化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

仁威老龙下水

在荔枝湾畔的梁氏宗祠(梁家祠)见到李凯帆时,他身着印有“仁威”的白色T恤。四月初八起龙后,李凯帆变得忙碌起来,作为泮塘仁威龙船会的召集人,他要协助五月初五“荔枝湾景”的筹办。梁家祠内摆放着仁威女子龙的龙头以及仁威老龙的模型,让李凯帆顺势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龙船较为常见的造型有三种,分别是瞪眼龙(斗龙)、鸡公头和产月龙。“仁威老龙就是一只瞪眼龙,因为要参加比赛,没有龙头更方便‘斗龙’,就把龙的神态抽象地画在了船身上。”李凯帆说。仔细看仁威老龙的模型,凸出来的金色圆点是龙眼,上面还有睫毛。李凯帆介绍,鸡公头是大多数龙头的造型,是模拟鸡公的头绘制,而产月龙代指的是非常年轻的龙船,它没有龙头,船头最前端装两个带弹簧的彩球代表龙须,头尾则采取虾壳设计。“女子龙的龙头都比较娇俏,有大眼睛、长睫毛。”“龙船不能点睛的,怕它会飞走,我们一般点额头、下巴、鼻子、嘴巴”……类似的龙舟小知识,李凯帆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是我爷爷给我播下了对龙舟文化热爱的种子。”李凯帆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从他记事起,端午时分,爷爷就担着条凳、带着他到涌边睇龙船,给他讲各种关于龙船的故事。“每次都好开心,印象好深刻。”李凯帆说,爷爷深谙各种乡村事务,把它们悉数传给了自己这个孙辈。读书时,李凯帆甚至会逃学参加龙舟活动,到现在,他参与泮塘龙船事务已有20余年,研究龙舟文化10余年。

泮塘村对传统文化保留较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以船会友的龙舟文化。泮塘与南海盐步结契400多年的佳话自不必说,与荔湾茶滘、坑口以及白云石井等村也保持着友好情谊。“从坑口生菜会,到三月三‘北帝诞’,再到五月五荔枝湾景,大家你来我往、互相支持。”李凯帆表示。说罢,他话锋一转,“邀请朋友来叫‘招景’,朋友来了叫‘趁景’,你知道发出邀请的‘龙船柬’怎么写吗?”原来,“龙船柬”也大有讲究。李凯帆说,龙船柬是邀请函,须用粉红、大红纸来写。内容周到有礼,一般有三行:第一行多写“敬请贵境飞龙,前来趁景一聚”,中间则讲明时间地点,写“敬约……”,最后“略备筵酌”“未备筵酌”“略备茶点”“略备薄礼”等内容讲明是否备有龙船饭。

李凯帆乐于把这些渐渐失传的内容挖掘、分享出来。他常常拎着茶、酒找村里的长者聊天,找到这些鲜为人知的、即将消失的说法和故事。作为后生,不同于长辈的保守,他把对龙舟感兴趣的外村人也吸纳入龙船会,还走进中小学、走上电视节目讲授龙舟文化,为荔湾龙舟吸纳了不少新鲜血液。“有的从小学被我拉进来,现在读高中还在参与我们的活动呢。”他自豪地说,龙舟是一种健康的运动,也是一种团结友好的姿态、一种力争上游的生活态度,代表了一种优秀的文化,值得自己多做一些把它传承下去。

育龙

车陂小学、东圃小学:“育龙计划”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龙舟传承班育龙培新苗

龙舟班、龙舟美育课程……走进车陂涌两岸的车陂小学和东圃小学,新生一代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传统的龙舟文化在这群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一切都始于2022年7月启动的车陂扒龙舟非遗传承人培育项目“育龙计划”,项目得到这两所学校的积极响应,面向小学生的车陂龙舟队迅速组建成立。

今年5月,车陂起龙仪式现场,十几名来自天河区车陂小学五年一班的“小龙人”也参与其中。

车陂小学龙舟班感受龙舟文化底蕴

车陂小学龙舟班负责老师董太妹告诉记者,五年一班龙舟班由45个成员组成,成立两年多来,他们走进祠堂,寻访龙舟根脉,听故事,了解龙舟底蕴。他们画龙舟,讲龙舟,做龙舟工艺品、参加船坞起龙,练习划桨技能,扒龙舟,参加龙舟竞赛……全过程感受龙舟文化魅力。

走进车陂小学龙舟班,各种龙舟元素扑面而来。董太妹介绍,班级成立八个龙舟小分队,队员相互学习、分享龙舟文化,组织队员利用假期学习划龙舟,开学典礼上“小龙人”面向全校进行“育龙计划”系列活动分享,“育龙计划”队员暑假期间参加每周一次的扒龙舟训练。

“看着别人划很轻松,其实是很费力很挑战自己体力的活动。”龙舟班学生苏韵宪告诉记者,龙舟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这也成为龙舟班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内涵。

如今,经过两三年的积淀,龙舟班“小龙人”已经实现从走进车陂龙舟文化,到亲身参与“扒龙舟”传承非遗文化;从部分队员参与,到全体成员参与龙舟实践。

东圃小学“馆校共建”开发龙舟美育课程体系

天河区东圃小学离车陂涌仅一墙之隔,站在教学楼的天台,可直接看到龙舟赛和龙舟训练,这里成为车陂龙舟的最佳观景台。每每听到鼓声,同学们都聚在围栏边,热闹非凡。

池俊霖是天河区石牌小学六年级学生,四岁时看到石牌村里大人们表演舞龙舞狮,他竟默默记下鼓点动作,回到家后拿了把圆凳子当鼓,拿了两根香蕉当鼓槌,这就敲起了鼓。家里的大人们一边觉得好笑,一边说这孩子很有天赋。

池俊霖的爸爸池錾锟也是舞龙舞狮好手,是石牌小学彩龙醒狮社团的教练。“我们大人看到二三十斤的狮头都会觉得累,更别说小孩。”但是池俊霖却表示,虽然有时候练到脚抽筋,睡一觉,第二天还会继续练。

池俊霖的弟弟池浚滔也在石牌小学就读,虽然才二年级,但是舞龙舞狮也有模有样。石牌小学于1997年成立了“威风”醒狮社团,1998年又成立了“腾云”彩龙社团,之后合为彩龙醒狮社团。目前彩龙醒狮社共有50多名成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都有。

池錾锟的爸爸池近基是一名龙船好手,无论是龙船上哪个位置都能担当。池近基坐在石牌池氏大宗祠的板凳上,看着儿子和两个孙子,说道:“现在最多也就指导一下他们,过多两年就放手让年轻一辈来操办了。”

“池錾锟四岁的时候,正逢岗顶酒店开业,我带着他到现场看传统醒狮采蟹青的表演,结果他回到家意犹未尽,用香粉在地上摆出蟹爪,拿大菜叶铺在上面当蟹背,复刻出蟹青的阵势。”池近基告诉记者,这一幕多多少少有点熟悉。“没想到他会这么着迷,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石牌村池氏大宗祠里每到暑假都很热闹,晚上八点到十点半,村里的教练都会带着小朋友练习舞龙舞狮。

如今,石牌村池氏大宗祠里每到暑假都很热闹,晚上八点到十点半,村里的教练都会带着小朋友练习舞龙舞狮。“过去拜师学艺,是求着师傅来教,现在是师傅哄着小朋友来学,大不一样。以前技艺不外传,但现在非遗已经走进校园,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学习。”池錾锟说。不过让池錾锟欣慰的是,两个儿子对舞龙醒狮的兴趣浓厚,小儿子池浚滔上小学时本已被其他学校录取,但因为石牌小学有彩龙醒狮社团,于是他坚持到石牌小学上学。

此前,石牌小学粤剧队、龙狮队也参与了今年5月的石牌村妈祖诞巡游,不少学生就是石牌村村民,少年学生在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中更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石牌村正以这种老带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生生不息。

系列报道策划:秦晖、肖桂来本篇统筹:夏强、廖靖文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强、廖靖文、吴多、陈钧圣、汤南通讯员:蔡淑敏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李波、陈忧子、莫伟浓、丁钰洵、甄志良、罗知锋、汤南实习生:樊子扬通讯员:谭札烽(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举报/反馈

走进东圃小学的美术课室,《一河两岸车陂百年龙舟景》的手工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东圃小学五年级学生邹锦岚介绍,《龙舟景》通过纸盒、黏土、树枝等材料,持续花费四年时间制作。同学们在《龙舟景》里创作了100多位人物,譬如龙舟活动里的划手、鼓手、舵手、送柬人、收柬人、发饼人、吃龙船饭的人等。

“从河中到河岸,从人物到建筑,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情景,无不充满各种各样的故事、造型,以及车陂风俗传统的精髓——人情味。尤其能够给予同学们心灵慰藉的情感温度,从而带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与创造。”东圃小学美育龙舟课程负责老师杨琼说。在东圃小学六年级学生钟涛旭看来,“有热爱才能传承,有传承才有创新。”他准备邀请更多同学来观看车陂龙舟赛,让更多人认识龙舟文化、感受龙舟之美。

据介绍,一开始东圃小学利用社区优势,组织社团学生到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参观写生,学校与社区场馆初步建立联系。随后,学校以课题为导向开发了“美遇龙舟非遗”主题性单元课程,形成了课题组团队、非遗传承人导师、外聘优秀文艺专家相互支撑的组织构架,全方位开展龙舟文化特色美育。

赛龙

猎德村:女子队今年招募了一批新队员解决新老交替问题

女子龙舟队复出勇争先

临近端午的下午时分,步入天河中央商务区,龙船鼓的鼓声回荡在高楼大厦之间。潺潺猎德涌上,龙船泛舟腾跃。

“哟哈!哟哈!”仔细一听,龙船上奋力划桨的,不是男丁壮汉,而是英姿飒爽的女子龙船手。她们在猎德涌上奋力扒船,水花飞溅,风雨不改,引来不少市民驻足围观。

猎德村女子龙舟队有20多年的历史

猎德女子龙舟队队长李笑芳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猎德就打破了“女子不得上龙船”传统观念,组建了第一支女子龙舟队,后来因种种原因,队伍解散了。2019年,猎德女子龙舟队“重出江湖”,取名为“玫瑰女子龙舟队”。广州市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提前一年就开始着手准备组织这支女子龙舟队,还专门为队伍打造了一艘全新的杉木龙船。目前队员人数达60人且年龄跨度超过30岁,可以说是两代人同坐在一条龙船上。在2019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玫瑰女子龙舟队”参加艳龙竞艳比赛再次荣获一等奖。

李笑芳坦言,一开始带队没经验,压力很大,只得请教有经验的女队员和教练。队员们先坐在祠堂的小胶凳上练习划桨,直到姿势标准、动作整齐后,才上船训练。“印象最深的是扒到珠江外,浪比猎德涌大得多,老队员们叮嘱我们,不要停只管一直扒,大风大雨都不怕,果然大家齐心协力就能乘风破浪。”李笑芳说道。

时隔三年,猎德“龙舟招景”和龙舟赛再启,随着部分老队员的退役,这支女子龙舟队面临着新老队员交替的问题。庆幸的是,玫瑰女子龙舟队自2019年“重出江湖”以来,通过参加训练和比赛,激发了很多年轻女性对扒龙舟的兴趣。据介绍,女子队今年招募了一批新队员,不管是村民还是新媳妇,她们对扒龙舟都充满热情。

刘嘉雯是猎德玫瑰女子龙舟队的一员,她从16岁就开始扒船、打头旗,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我妈妈也是一名龙舟队员,小时候在岸边看妈妈扒船,觉得很厉害很威风。现在也算是‘接’过了妈妈的船桨。”刘嘉雯说。

记者了解到,女子队在今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就开始组织新队员进行集训,学习扒姿、练习整齐度和耐力。不管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女子队员克服照顾家庭或繁忙工作的困难,积极参加训练,竭尽全力地参赛,展现出猎德女性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猎德村女子龙舟队

猎德村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理念,率先打破成见组建女子龙舟队,让女子也能扒龙舟,体现传统端午文化性别平等的同时,也为猎德妇女提供了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

“猎德让女子与男子共同参与龙舟竞渡活动,真正意义地实现了全民龙舟精神的传承。一群人就像一个人,做到一条船、一颗心、一个方向,团结拼搏、同舟共济、奋勇争先。”李笑芳说,为了能让更多人热爱龙舟、参与到龙舟活动和文化传承中,未来将不断挖掘新一代年轻女子加入队伍中。

扒龙

鸦岗村:至今还保存着请龙、采青、藏龙等传统习俗

鸦岗扒龙船超过四百年

每年进入农历四月,在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鸦岗村石台码头附近,广和大桥桥底的珠江西航道上,鼓声劈浪、棹影斡波,“嗬嘿嗬嘿”“加力加力”“拉水拉水”整齐划一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传统龙、标准龙一起训练的场面颇为壮观。

广州鸦岗400围原汁原味龙船饭

作为珠江干流西航道的起源地,鸦岗扼守南北水路交通要道,村境内外水路纵横,河网交错。对鸦岗村村民来说,出行或从事农事一度以船艇为主要交通工具。据推断,扒龙船在鸦岗村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这里至今还保存着请龙、采青、藏龙等传统习俗,也有“龙舟之乡”的美誉。

“一听到龙船鼓,就浑身技痒,我扒龙舟快50年,感冒都很少。‘扒仔’里还有比我大两岁的。”69岁的鸦岗村民蔡载喜说,“这些年扒龙船的技巧不断变化,船走得越来越快。然而,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没变。”

以往,扒龙船是男子的专利,女子不能接触龙舟,更不能参加龙舟赛。鸦岗在2015年打破传统,组建了两支女子龙舟队。

鸦岗村女子龙舟队

“我从小就喜欢追着龙船看,家人也曾是‘扒仔’,扒龙船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因为热爱,鸦岗村村民邓婉梨在40多岁时成为村女子龙舟队队员,还和队友一起在2019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运动使人快乐,一快乐就感觉自己年轻了。”邓婉梨说,大家很享受呐喊震天、齐心团结、热血沸腾的感觉。

在村民们的带动下,不少新鸦岗人也踊跃参与到龙舟运动中。在鸦岗工作的李先生每天下班都坚持参加训练,“参加龙舟训练不仅特别强身健体,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我们外来居民的热情与包容,我觉得挺温暖的。”李先生说。

暴晒、淋雨、手掌磨出水泡……龙舟训练异常辛苦,不少年轻人却乐在其中。“我刚大学毕业,终于有时间来扒龙舟了,这项运动特别锻炼意志力,哪怕特别累的时候都不能放弃。”今年22岁的蔡智浩“扒龄”还不足一个月,却深有体会。“桨的动作要整齐划一,龙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齐心协力、一往无前、奋发向上的精神。”蔡智浩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替村里参赛,“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至古稀,下至束发,无论本村村民,抑或新鸦岗人……时至今日,水乡端午赛龙夺锦,一直是鸦岗举村参与、全民热衷的盛事。一水同舟,齐心协力,乘风破浪,奋楫争先,已经成为鸦岗传统的龙舟文化精神,植根在每个鸦岗人的心里。鸦岗掀起的全民龙舟热潮,也让这项运动成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纽带,持续增强着居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有三条传统龙、两条标准龙,扒龙船的村民就有300多人。不仅每家每户都有人参与扒龙船,有的一家几口、一家几代人都来扒龙舟。”鸦岗经济联合社党委书记、联社社长蔡享声表示,经过三年的打造,白云龙舟训练基地已经初见成效,除了端午划龙舟,平时大家在鸦岗涌扒“单鸡”(单人龙舟),也玩得不亦乐乎。

舞龙

石牌村:龙狮三代传承,以老带新生生不息

父子龙舟手世代龙狮舞

“我的爷爷是龙舟手,我的爸爸也是龙舟手,如今这把龙船桨传到了我的手里,我也要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6月10日,广州天河石牌村举行龙舟采青仪式,得知又可以上船扒龙舟的池俊霖一夜没睡好觉,挂着黑眼圈的他见到龙船还是激动万分。

龙舟文化总是伴随着舞狮舞龙等艺术形式。龙舟活动的季节性很强,而舞龙舞狮则可贯穿全年。

石牌村龙狮三代传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